日前,黨中央號召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,各地調研工作如火如荼開展。然而,在實際工作中存在著一種不好的現象,有的調研工作還沒有開展,但調研提綱已經有很明顯的傾向性。筆者就曾看過一份調研提綱,主題是“ACG軍事文化對青年網民的影響”,提綱具體內容幾乎都是負面影響,如此先入為主地把基調定為負面,顯然有失客觀。
預設結論式的調研是調研工作的大忌。這樣的調研說到底只為印證自己的觀點,調研的內容、方式、對象等,會有意無意地支持事先認定的結論,而無視甚至避開與預設結論不同的真實狀況。調研者往往只聽得進“順耳話”,聽不進“逆耳言”。座談討論中,調研對象的話稍“不對路子”,就會有意“引導”。調查問卷,能“支撐觀點”的就為我所用,否則就當廢紙處理。在這樣的調研者眼中,任何問題都是遵循固定的路子,看不到也了解不到真問題、真情況。調研旨在發現問題、解決問題,而預設結論,靠臆斷總結情況、憑經驗確定數據,無異于本末倒置。這樣的調研不僅浪費掉寶貴的工作時間和人力物力資源,更是給基層和群眾造成更大的負擔。
之所以會存在預設結論式調研,最根本的還是主觀主義在作祟。有的調研者認為自己站位高、能力強、知識廣,自己的觀點就是“真理”,調研就是印證自以為的“真理”;也有的認為各種資料已經應有盡有,從資料中就能發現問題,從資料中得出的結論必定符合社情民意,調研反而無關緊要;還有的壓根就把調研當作走過場,隨便看一看、問一問,拍照打卡,就當完成任務。這些認知,沒能認清調研的本質,也看不到調研對于做好工作、改進認識的價值所在,因而絕不會從調研中有任何獲益。
調研必須是奔著實際去,奔著問題去的,實事求是永遠是調研的第一原則。老一輩革命家就留給我們如何開展調研的寶貴經驗。20世紀60年代初我黨就開展了一次大規模的調查研究。毛澤東同志強調,“沒有調查研究是相當危險的”。他號召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,并提出要在1961年“搞個實事求是年”,使這一年“成為一個調查年”。這一年,陳云同志到上海市青浦縣小蒸人民公社,進行了15天農村調查,完成了《母豬也應該下放給農民私養》《種雙季稻不如種蠶豆和單季稻》《按中央規定留足自留地》三個調查報告,對后來落實調整農村政策,調動農民積極性,解決農業困難,產生了積極影響。
誠如毛澤東同志所言:一切結論產生于調查情況的末尾,而不是在它的先頭。說到底,調研的結論不是臆測出來的,也不是推定出來的,必須是根據調研內容仔細分析、認真研究得來的,容不得半分主觀臆斷或者先入為主。
在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征程中,我們必須面對和解決一個又一個新問題。如果沒有對調查研究及問題意識的充分自覺,就會導致對形勢發展變化提出的新課題新挑戰應對不得力。在調研中必須杜絕先入為主、先定“調調”的現象,真正做到從客觀實際出發,透過現象認清本質,善于提出問題、分析問題、研究問題、解決問題,讓調研發揮應有的作用。
相關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