廈門同安老城區西北隅葫蘆山南麓,坐落著一片氣勢恢宏的花崗巖紅磚閩南風格建筑“蘆山堂”,坊門上刻著對聯:“五世進士天文醫藥雙泰斗,七代簪纓宰輔將帥獨蘇門”。
“蘆山堂”坊門。(同安區社科聯 供圖)
作為蘇氏蘆山派入閩發源地,這里走出了蘇氏“蘆山三杰”:蘇紳、蘇緘和蘇頌。蘇紳與蘇緘是堂兄弟,蘇紳與蘇頌是父子。三個人都考中進士,三個人傳記都收入《宋史》,三個人都有著作傳世,他們勤政愛民的品德、忠勇報國的精神、公正清廉的情操、尊禮重教的家風廣為傳揚,特別是蘇頌科技成就對中國乃至世界都具有深遠影響。
蘇頌:天文醫藥雙泰斗
蘇頌(1020-1101),字子容,北宋泉州同安縣(今廈門同安區)人,童年在同安度過。他為官五十多年,歷仕仁宗、英宗、神宗、哲宗、徽宗五朝,五次擔任地方官員,五次在朝廷任職,五次出任外交使節,官至宰相,卒贈司空,后追封魏國公。
蘇頌(1020~1101),字子容,福建同安縣(今屬廈門市同安區)人。(同安區社科聯 供圖)
然而不為人熟知的是,蘇頌在朝廷任職期間曾兩次被授命領導科技工作,創造了七項世界第一的奇跡,被稱為中國版的達·芬奇。
首先,在醫藥學方面。北宋仁宗年間,政局穩定、貿易發達,大量新藥廣泛應用,人民對醫藥的要求也相應提高,盛世修典,應運而生。
此時,蘇頌第一次到朝堂,負責編校醫藥古籍。他與同時代的藥物學家編輯補注了《嘉祐補注本草》一書,參與了醫藥古籍的??惫ぷ鳌,F在,全國各中醫藥大學使用的中醫藥經典教本《黃帝內經》《傷寒論》《脈經》等,都是那個時期校正刊行的。
在此基礎上,他又主持編纂了《本草圖經》,在全國范圍內廣泛征集藥材實物標本,包括海外輸入我國的藥物,并且把藥圖和藥用融為一體、藥物和方劑相結合?!侗静輬D經》是集北宋以前歷代藥學著作與全國藥物普查的集大成之作,全書21卷,收載藥物814種,藥圖933幅,新增藥103種,載單方千首之多,成為世界上第一部雕刻版藥物圖譜。
蘇頌是一位嚴謹的古代科學家,編纂《本草圖經》始終秉持嚴謹思維,以第一手資料為依據。書中內容比以往的本草著作更為豐富,描述細致準確、層次清晰,對于藥物的來源、產地、異名、鑒別特征、采收貯藏、栽培及炮制方法、功能主治等都一一進行了論述。
以人參為例,《本草圖經》記載人參生上黨山谷及遼東,詳細描述其植物形態,還介紹如何區別4種市場流通的“人參”究竟哪一種是正品的潞州人參(山西上黨),并補充了一個實驗,可算得上臨床藥理實驗的先驅了。
《本草圖經》是上承《神農本草經》下啟《本草綱目》的一部藥學著作,是我國本草學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。李時珍高度評價此書“考證詳明,頗有發揮”?!侗静菥V目》的編纂在指導思想、文獻收集、治學態度、編寫體例、繪圖風格等方面都深受《本草圖經》的影響。
英國劍橋大學科技史專家李約瑟評價說:“在歐洲,把野外可能采集到的動植物,加以如此精確地木刻并印刷出來,這是直到十五世紀才出現的大事?!?/p>
《本草圖經》藥圖。(來源:“廈門文旅”)
其次,在天文學方面。蘇頌第五次進入朝廷中樞期間,他主持天文學方面科研工作。公元1086年,蘇頌以吏部尚書身份“提舉研制新渾儀”。他挑選了精通天文和數學的韓公廉、精通機械制造的王沇之等一批當時國內高精尖人才,以及諸多能工巧匠,組成“詳定制造水運渾儀所”,并親自設計方案、確定計劃,歷時6年,建成了一座高12米、長寬各7米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——水運儀象臺。
水運儀象臺圖紙。
根據《新儀象法要》中圖紙復刻的水運儀象臺,位于廈門市同安蘇頌公園。(來源:“廈門文旅”)
水運儀象臺的誕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。它不僅是當時北宋最高端最精密的天文儀器,而且又創造了三項“世界第一”:其一,渾儀轉動裝置(望筒)可以跟隨天體運動,是現代天文臺轉移鐘的雛形。比羅伯特·胡克等西方科學家早了六個世紀。
其二,控制儀象臺勻速運轉的“天衡”系統(擒縱器)是現代機械鐘表的先驅。李約瑟評價:“它的重要性是使人認識到第一個擒縱器是中國發明的?!?/p>
其三,水運儀象臺的活動屋頂可根據觀測需要和天氣情況自由開啟關閉,是現代天文臺自動啟閉圓頂的祖先。
水運儀象臺的擒縱機構。(同安區社科聯 供圖)
水運儀象臺制成之后,蘇頌又結合制作過程寫就《新儀象法要》三卷。這本中國現存最早的水力運轉天文儀器專著,再次拿下兩項世界紀錄。一是全書圖文并茂,囊括了天文儀器和機械傳動的全圖、分圖、零件圖等50多幅,機械零件圖150多幅,是世界上保存至今最早最完整的機械圖紙。二是書中附有通過水運儀象臺觀測到的5幅星圖,繪星1464顆,比歐洲在400多年后文藝復興前所觀測到的,還要多400多顆,成為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全天星圖中保存在國內的最早星圖。
蘇頌星圖之渾象北極圖。來源:論文《<新儀象法要>與宋代設計圖學法式 》
此后,蘇頌又研究出了假天儀。它用竹木制成,形如球狀竹籠,外面糊紙,再按天上星宿的位置在紙上開孔。人懸坐球內,扳動樞軸使球體轉動,外面的光從孔中射入,就可以更全面地看到星宿的出沒運行??梢哉f,這架儀器是近代天文館中星空演示的先驅。
假天儀復原圖。(來源:“廈門文旅”)
公元1101年,蘇頌在潤州(今江蘇鎮江)逝世,享年82歲。次年葬于潤州丹陽縣義理鄉安樂亭五州山之東北埠。
縱觀蘇頌一生,他既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、外交家、文學家、史學家,還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學家、天文機械制造家、藥物學家。李約瑟博士贊揚稱:“蘇頌是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”。中國科學院原院長盧嘉錫評價道:“探根源、究終始,治學求實求精;編本草、合象儀,公誠首創;遠權寵、薦賢能,從政持平持穩;集人才,講科技,功頌千秋”。
蘇緘:南寧城隍廟里供奉的福建人
城隍是中國古代民間信仰而經道教演衍的城池保護神,自宋代開始,朝廷逐漸將各地護國佑民的忠烈之士封為城隍之神。
蘇緘(1016~1076),字宣甫,北宋泉州同安縣(今廈門同安區)人。(同安區社科聯 供圖)
在南寧“三街兩巷”歷史街區中心,是一座始建于宋代的城隍廟,里面安放的是福建人蘇緘的雕像。與城隍廟相隔不遠,還有一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——邕州知州蘇緘殉難處。
南寧城區內“宋蘇忠勇公成仁處”碑亭。(來源:南寧日報)
邕州知州蘇緘殉難遺址。(來源:“旅游廣西”)
蘇緘(1016~1076),字宣甫,北宋泉州同安縣(今廈門同安區)人。他22歲進士及第,卻以文馭武、屢獲軍功,官至邕州(今南寧)知州。正是這位福建人,創造了以2800人抵擋8萬敵軍并堅守42天的奇跡。
據《宋史·蘇緘傳》記載,北宋時期,北邊遼國、西夏國對中原虎視眈眈,宋朝邊防也因此重北輕南,僅留2800士卒駐守邕州城,不想卻讓位于南邊的交趾(古時越南之別稱)有了可乘之機。公元1075年,交趾太尉李常杰率軍八萬,水陸并進,直逼邕州。
面對壓境的八萬重兵,時任邕州知州的蘇緘雖知敵我懸殊,但卻堅定抗敵守土之決心,召集城內僚史和民間有才之士,交代以守城方略,并劃分防衛地段,指派軍隊分區防守。
邕州受交趾圍困后,蘇緘帶領軍士以神臂弓射殺城外的敵人,發火箭焚毀敵軍云梯和其他攻城器械。他將官府和自己財物全部拿出來,慰勞士卒,安撫百姓,使全城軍民士氣高昂。越寇幾番攻城,皆被擊退,死傷超過1.5萬人。
然而終因外援不至,孤城抗敵,糧盡泉涸,加上交趾軍使出“囊土傅城”之計,把一袋袋泥土壘至與城墻齊高“蟻附而登”,邕城陷落。蘇緘誓死不降,大呼“吾義不死賊手”,率全家36口人自殺殉國。城中百姓被蘇緘慷慨赴義的壯舉所感動,直至交趾軍屠城,無一人投降叛變。
蘇緘壯烈殉國后,宋神宗追贈蘇緘為“奉國軍節度使”,謚“忠勇”。邕州城重建時,邕州人民在蘇緘及其家人殉難處建祠祭祀,名“蘇忠勇祠”。至南宋時期,蘇忠勇祠逐漸轉變為供奉地方保護神的城隍廟,蘇緘則被奉為邕州城隍。數百年來,南寧城隍廟雖歷經多次重修,但漸漸失去原本的光華,至1951年僅存部分護墻。
南寧城隍廟。(來源:南寧旅游)
2017年,南寧市啟動“三街兩巷”歷史街區改造項目,并在原址重建南寧城隍廟,歷史得以銘記,英雄的赤誠佑民情懷得以延續。
蘇紳:言傳身教的教育家內相
蘇紳(999—1046) ,字儀甫,初名慶民,北宋泉州同安縣(今廈門同安區)人。他于公元1019年考中進士,第二年擔任廣西宜州推官,三年后又改任湖北安州軍事推官。
蘇紳(999~1046),字儀甫,初名慶民,北宋泉州同安縣(今廈門同安區)人。(同安區社科聯 供圖)
蘇紳十分重視對蘇家子弟的教育,在家族開辦私學,聘請鄉賢、名流作為家庭教師。年幼的蘇緘、蘇頌一直跟著蘇紳讀書學習。蘇頌在《家訓詩》中說:“我生五歲(虛歲),先公口授《孝經》,古今詩賦皆成誦?!?/p>
蘇家私塾重點向子弟們講述“在家為孝子,出征是忠臣”的忠孝美德,講授儒家舍生取義的理論和實例,而且還開展科學教育,經常給蘇頌、蘇緘出《夏正建寅賦》等科學試題,因此教出了蘇頌這樣的天文歷法學家。
蘇紳自身文武兼修。他文能任翰林學士、知制誥,宋人常稱翰林學士、知制誥為內相;武能獻策平叛安邦,公元1038年他提出“緩圖”代替“速取”,選用山地兵種、堅壁清野、切斷后勤、孤立叛軍等計策,最終平定了甘肅省安化縣一帶蒙光月之亂。
蘇紳博學多智,經常為仁宗皇帝謀劃國家大事,提出重爵賞、慎選擇、明薦舉、異服章、適才宜、擇將帥、辨忠奸、修預備等八項建議主張,深受皇帝信重。
公元1046年,蘇紳因病離開人世,葬于丹陽縣城東硯山西北區。1053年,蘇緘和蘇頌一同來到蘇紳墳前祭拜,蘇緘寫下了“五里平郊煙靄村,淚流墳土泣英魂。近年忠義心如鐵,不負平生教育恩”的詩句。正如詩文所體現的,蘇紳之功不僅在于他的政治業績,更在他家風家教的成功,他培養了一位享譽世界的科學泰斗和一位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,成為“蘆山三杰”的基石。
2018年6月,《中國紀檢監察報》刊發《蘇頌:博學愛民、清白傳家》,2020年1月,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播出同題微電影,講述以蘇紳、蘇頌等為代表的蘇氏名臣賢相及其后代惠愛于民、清廉從政、詩書傳家的基因傳承。
春秋代序、千年以往。蘇紳、蘇緘、蘇頌在政治、軍事、社會、科技等領域的功績值得我們景仰,其優良家教家風和廉政思想也是流傳后世的一份精神財富。
參考材料:
管成學主編:《蘇緘史料匯編和評析》,吉林文史出版社2016年出版;
《南寧城隍廟重建 再現赤誠佑民情懷》,《南寧晚報》2019年1月14日;
趙中振:《〈本草圖經〉:本草承先啟后之作》,《學習時報》2020年07月24日;
張奚銘:《略論蘇紳入仕后的政治作為》,《長春師范大學學報》2021年第7期。
賈國濤:《天理·物理·事理·藝理·道理寓于圖理——〈新儀象法要〉與宋代設計圖學法式 》,《創意設計源》 2021年第3期;
林永富:《千秋唯頌 五洲共耀》,《蘇頌文脈傳承與延展》,經濟日報出版社2021年出版。
相關推薦